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团队建设和项目推进的方式,始终围绕产业,选择专家,带领团队,服务合作社,推广科研成果,推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为云南实施精准扶贫,巩固农村振兴基础提供了优秀答案。
农学院怎样扶贫?怎样压实扶贫责任?怎样执行责任,措施和资金?
产业减贫是稳定贫困的根本措施。据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教授介绍,从2014年开始,学校就设立了社会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协调全校的扶贫工作。
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以团队建设和项目推进的方式,始终围绕产业,选择专家,带领团队,服务合作社,推广科研成果,推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为云南实施精准扶贫,巩固农村振兴基础提供了优秀答案。
科技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法宝。
海拔2146米的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村。村里有302户,1235人,22.63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均耕地只有0.94亩。
到2015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73户,其中家庭主妇种植玉米、烤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山里荒芜,水利条件差,烤烟卖不出去。现年59岁的村民周明福告诉记者。
等待不是出路,做事是出路!自与姚安县成婚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已安排13位校领导和150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木署村的73位亲戚,找到了致富的出路。
近两年来,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工作队队长、云南农大动物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平满怀热情,为周明福建修建了6座鸡舍,免费提供疫苗和设备,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消毒鸡舍,如何对鸡群进行免疫。如今,一月份他能安全地出栏1000只鸡,同时饲养30多头大猪,家庭年收入10万多元。周明福笑道:天亮了!
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周和书是木署村的老书记,老主任。谈及村里的扶贫攻坚,他满怀感激。就是云南农业大学团队真诚无私的帮助,我们依靠科技,结合八个自然村的不同资源禀赋,建立了特色种养模式。现在,在石磨窝、处薯地和罗家几个自然村,滇重楼、长青、云木香、紫丹参等中草药已成规模种植;而能生金蛋的魔芋,到处都有,亩产大约2吨。
据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杨生超教授介绍,学校的社会服务,远不止姚安一县。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先后与拼多多、汇源集团等10余家企业合作,运用公司+团队+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姚安县建设蔬菜基地1000多亩,南华县建设白菜基地3000多亩,澜沧县林下三七基地7000多亩,剑川县春蒜基地3000余亩,玉米制种基地6000亩,漾县林下丹参基地1500余亩,怒江州草果基地4600多亩,辐射带动了本地产业发展。
心心相印,打造永不放弃的员工团队。
由杨生超教授领衔,负责中草药种植;杨正安教授负责蔬菜、魔芋种植;赵平、顾小龙博士手把手教畜禽养殖…村务公开室,是木署村最热闹的地方。
完成了本课程的理论训练后,教师将带我们到田间、猪圈和牛圈进行实际操作。农夫们到了半生的时候,才知道魔芋、大蒜和山药都该这样种植,畜禽也该这样饲养!村长周学清曾是一名备案卡户。云南农业大学的老师,他说,教技术,就是教自己如何捧着金碗。
有119名专家教授和1000多人来到云南农业大学姚安县。通过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党的建设扶贫、消费扶贫等,沙本才教授表示。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小院,建立了5个蔬菜、果树和中草药示范基地,推广了5个蔬菜、玉米新品种,推广了3个畜禽新品种,培养了8个示范户,培训了1000人,开展了近万次技术指导。
培训好基层技术骨干,建立工作机制,就是要建立一支永不停息的职工队伍,培训到田间地头,已累计举办了1500多期科技培训,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人,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校园内设有蔬菜栽培、林果栽培、草本植物栽培、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地方人才培养、教育扶贫、电商扶贫、农校合作等12个扶贫工作队,三区项目资金支持,工作量分配,鼓励工作队参与产业扶贫。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和云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中心主任朱有勇分别荣获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如需转载请与《新报》期刊联系
未经《新报》期刊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新报》举报邮箱:help@cssxw.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新报》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报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法律顾问:北京律达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2010-2021 by help@css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2135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