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惠零元,干货满满,立刻报考,道别死薪水,完成经济独立。”“超受欢迎投资理财产品,轻轻松松日赚3000元。”记者近日访谈发觉,相近那样的广告标语,在互联网和短视频app中司空见惯。记者掌握到,许多消费者因听信店家的宣传策划迈入理财课圈套,不但沒有学得理财知识和专业技能,反倒遭受财产损失。
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小郑是一名程序猿,先前对理财知识掌握非常少。上年11月,小郑在某短视频app上见到一个理财课程的强烈推荐,称只需花十元钱就可以迅速把握理财知识。
“我播放视频关注点赞的人挺多,十元钱就可以了,因此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正式报名。报考几日后,工作员告诉我,要交近3000元的授课费进到夏令营的群之后,才可以从零教我。可等着我付清钱,工作员却告诉我当日群早已满了,隔几日将我加进来。可以后就不太理人了,再之后我也被拉黑了。”小郑说。
夏女士也被“理财课”坑了一把。“一开始说零元学,能学了几节课课,教师就逐渐购买课程。说并不是富有才投资理财,是投资理财才富有,最终在她们的‘坑骗’下,我买了2880元的股票基金课程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夏女士对记者表明:“便是教师具体指导你怎么买基金,先大致讲一下当日的股票盘面,随后告知大家哪只股票基金能够 买进,哪只股票基金不可以买,压根没啥本质內容。总之因为我没敢买,听了二天就想退课,但是她们找各种各样原因不给退。”
记者在新浪网黑猫投诉服务平台上发觉,许多消费者体现一些理财培训组织、“国际商学院”等存有喊着完全免费的幌子吸引住客户但半途扣除巨额花费、老师资质证书作假、课上讲的物品在网上都能查出、在线客服联络不上、课程内容没逐渐群就被散伙等难题。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的熊超刑事辩护律师告知记者,涉及到该类“理财课”纠纷案件时,消费者消费者维权十分困难。一些公司的课程内容审核涉及到好几个单位,实际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发布,沒有确立的叫法。一些不标准的私营组织或是纯本人开的班,乃至沒有历经有关部门的办理备案或是审核。
在中国政法大学庞金友专家教授来看,对于“理财课”存在的不足,领域管控与具体指导至关重要,亟需颁布销售市场标准,维护保养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有专业人士强调,现阶段,客户认知能力错误观念也是财商教育行业的一大困扰,许多客户认为根据“理财课”能够 帮自身迅速获得財富,但实际上财商教育是协助消费者塑造恰当的投资理财意识,提高投资管理工作能力,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全过程。对客户来讲,要塑造恰当的项目投资意识,不必总惦记着“快速赚钱”。
如需转载请与《新报》期刊联系
未经《新报》期刊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新报》举报邮箱:help@cssxw.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新报》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报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法律顾问:北京律达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2010-2021 by help@css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21351号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