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这几天的好天气,让出门过年的人心情愉悦。它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任新苗族乡香花坞村,因其险峻的山景和美丽的乡村住宅而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光。
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进入村庄,一路上自动驾驶的车辆排起了长队。马路两旁不时从窗口经过的樱花树,早已长满了蓓蕾。靠近乌江源头的花坞村同心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同胞与游客载歌载舞,犹如歌舞海洋。
第一个月,花坞村的苗族妇女何兰几乎每天都和村里的歌舞队一起为游客表演苗族歌舞。他们是贵州苗族众多支系中的“歪梳苗”,头都是歪的,头上戴着头饰,穿着手绣的苗族服饰,很有民族特色。
“过去,这个村子没有通路,没有水,没有电,又偏僻又穷。村里的人出不去,外人更不愿意来。”谈到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贺兰高兴地说,这几年政府准确扶贫,不仅修了通路,还进行了居住环境改造,村庄格外漂亮。
沿着蜿蜒平坦的铜村路,我们走进了花屋村扶贫搬迁安置点。黔西北30多座民居建筑依山傍水而建,墙壁上描绘的各种红黑图腾图案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此期间,当地一位名叫王光远的苗族村民饲养的乌骨鸡也因为农村的推动而卖得很好。“2017年搬进新居后,我再也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养了2000多只乌骨鸡。”他说大部分来春节的游客都会买当地特产带走,乌骨鸡也卖的不错。
谈到脱贫后的生活,王光远的爱人杨燕说,近年来,这个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人来旅游,这也刺激了各种消费。民宿、刺绣、小吃都很受欢迎。
2017年之前,王光远和30多名苗族同胞居住在偏远偏僻的花坞村“马窝寨”村民小组,该村是一个悬崖绝壁的危山洼地。21世纪初,村民过着“烧柴烧火,点煤油灯”的贫苦生活。
2014年以来,贵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花屋村也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修路,盖房子,布局新产业……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转型”。2017年,这个过去贫困发生率超过60%的少数民族村,脱帽脱贫,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当地政府依托花坞村周边如画的乌江风光,打造了“乌江五里廊”3A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与贫困的斗争中,水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的花坞村“苗族歌舞之乡”的文化名片因日益火爆的乡村旅游而被更多人熟知。
据黔西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初步调查统计,2月11日至23日,“五江源百里画廊”花屋景区共接待游客19.68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9584.72万元。
任新苗族乡副乡长徐磊表示,精准扶贫实现了扶贫与美丽农村的协调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也将为村民长期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需转载请与《新报》期刊联系
未经《新报》期刊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
《新报》举报邮箱:help@cssxw.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新报》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报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法律顾问:北京律达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2010-2021 by help@css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2135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02号